相信许多人应该都看过《还珠格格》这部剧,虽然剧名叫“格格”,但里面也时不时地出现“公主”一词。这时,有好多人就有点蒙了:怎么一会儿叫“格格”,一会儿叫“公主”?
不知道的,还以为清朝废黜了“公主”这个称呼,取而代之的是“格格”这个称呼。我小时候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惑。
那“格格”与“公主”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皇帝的亲生女儿到底应该称呼“格格”还是“公主”?
(资料图片)
“公主”始于战国,为封建社会帝王之女的“专属称谓”。汉代明确规定: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历代相沿。
“格格”一词是满语的译音,是小姐、姐姐的意思。后金政权创立之初,宫闱未有位号,一般以“格格”相称女眷。
在清朝成立之前,这种称呼普遍在满族内部使用,比如努尔哈赤的长女,东果“格格”。
皇太极建立清朝以后,将后宫制度予以了完善,“五宫并建,位号既明,等威渐辨”。并仿明朝制度,对皇族女儿的称呼予以区别和明确。
清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五宫”(中宫、东宫、西宫、次东宫、次西宫)并建,宫闱制度初步确立,皇太极宣布:皇帝之女,中宫所出者封“固伦公主”,品级相当于亲王;妃、嫔所出者及中宫抚养宗室女下嫁者,均封“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
固伦、和硕,只表示“公主”的等级,并非“公主”封号。“公主”的封号需届时由礼部奏请,皇帝钦定。(固伦公主:中宫皇后嫡出女儿;和硕公主:后宫妃嫔庶出女儿)
值得注意的是,因皇帝特殊宠爱,或者所下嫁的婆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庶出“公主”有时也会被封为“固伦公主”。
“公主”称号成为皇帝女儿的“专属称谓”后,“格格”逐渐成了“公爵”及以上爵位的宗亲之女称号。
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下令将“格格”分为五个等级:郡主、郡君、县主、县君、乡君。
具体是这么划分的:亲王之女封“和硕格格”,嫡福晋所生者为郡主(与郡王福晋同)。侧福晋所生者降二等,品级为郡君(与贝子夫人同)。
郡王之女封“多罗格格”,其中嫡福晋所生者,品级为县主(与贝勒夫人同)。侧福晋所生者降二等,品级为县君(与镇国公夫人同)。
贝勒之女封为“多罗格格”,其中正室所生者品级为郡君(与贝子夫人同)。侧室所生者降二等,品级为乡君(与镇国将军夫人同)。
贝子之女,其中正室所生者封“固山格格”,品级为县君(与镇国夫人同)。侧室所生者称宗女,不授封,受五品俸。
镇国公和辅国公之女,其正室所生者仅封“格格”,品级为乡君(与镇国将军夫人同)。侧室所生者也不授封,受六品俸。
此外,历朝公主下嫁其婿均称驸马,清代改称“额驸”。“凡额驸之品级,各视其“公主”、“格格”之等以为差”。
“公主”被指婚后,先由礼部根据“公主”的等级奏请,然后由皇帝钦定。固伦公主额驸封为固伦额驸,品级与固山贝子相同。和硕公主额驸封和硕额驸,品级与镇国公相同。
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初二日,乾隆谕旨规定:公主下嫁以后,所生儿子的品级与其父和硕额驸品级一样。
当然,清代公主的品级晋封偶尔也会出现与典制相违的特殊现象。
那“格格”与“公主”,到底哪个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呢?
按照我们从影视剧中获取的信息来看,清朝皇室的女儿应该都是“格格”。尤其是当初《还珠格格》的火爆,给我们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的“公主”和“格格”是共存的,只是身份以及地位有所差距。
通俗点来说,所有在清朝皇室出生的女孩,都是“格格”。只不过皇帝的女儿才是“公主”,其他宗室贵族的女儿是“格格”。
之后再按照父亲的身份以及地位,划分具体的“公主”与“格格”品级。
也就是说,“格格”是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皇帝的女儿也可以称之为“格格”。但能被称为“公主”的,只能是皇帝的女儿,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固伦以及和硕公主。
“格格”是满清入关前,内部对于宗室之女的称呼。入关后,为了区别皇帝与宗室之女的身份,才会严格规定“公主”与“格格”的具体划分。
“格格”和“公主”,虽然同为皇族女儿,但“公主”生长于宫墙之内,是“主子”。“格格”,生长于宫墙外、王公家,是“奴才”。
所以一般来说,公主的地位肯定要比格格高!
参考文献:
[1]清代公主,作者王树卿,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2年03期
[2]“公主”和“格格”不是一个概念,作者陈效师,国学 201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