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点!二战中最引人注目的苏德战场:希特勒为何非要在1941年进攻苏联?
来源:腾讯网 | 2023-01-08 09:47:18

苏德战争是1941年至1945 年间,在中欧至近东超过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的一系列战役的总括性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为这片大地上无数的生灵带来了数不尽的苦难。超过3000万人在这场战争中永远逝去,上亿人因战乱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在长达4年的战争中,人性最光辉与最丑恶的一面都与此展现,数不清的人与事被永远注入了历史之中。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莫过于这是一场人祸。在正式开始述说这场战争之前,我想先谈谈这场人祸的起因所在。


(资料图片)

1925年希特勒所著自传我的奋斗出版,该书集中体现了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思想,除了最为核心的国家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还有希特勒为第三帝国构建的蓝图。根据其生存空间理论,德意志人应当用剑取得东欧特别是俄罗斯的土地。他设想在征服那片土地后,将日耳麦人迁移到那里去定居,并使德意志人成为东欧统治地位的民族。同时将大部分东欧地区现有的斯拉夫居民灭绝或驱逐到西伯利亚,并将少数剩余居民留作奴隶劳动。从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希特勒很早就有吞并俄罗斯并奴役斯拉夫人的意图。这便是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基于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原因。

从资源上看,苏联有德国最为紧缺的战略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钢铁与石油,这些资源的获得将是德国基本摆脱战略资源的进口,不再受英美两国的海上掣肘。从政治角度来看,英国的强硬抵抗与美国租借法案的出台,是德国的处境危机四伏。而苏联的迅速强大与其较强的侵略性又使德国倍感不安。

后世角度来看,苏联在失去大量人口与资源的情况下,仍能击退德军,足以证明苏联强大的战争潜力与动员能力。而苏联在之前诸多事件中已经展现出了自己对中欧和地中海的渴求。如果此时不趁着兵锋正盛进攻苏联,而等待苏联大扩军完成后被动防御,胜负手又有几何呢?

当然,在我们看来,这并不是侵略他国的理由,但在希特勒看来,这种可能就是不能被允许的。如果真的成功并吞东欧,德国就将成为欧亚大陆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不仅不用再担心英国的威胁,德国还将拥有介入中东与远东事务的能力,世界影响力会进一步提升。

最后,从军事角度来看,德国刚刚横扫西欧,士气高昂,武器装备在一年的准备中更新换代,大量坦克得到猎装,闪电战法屡经考验,军官久经战阵,从基层到高层,临战经验丰富,似乎足以毕其功一役。反观苏军,大量军官在大清洗中被裁撤处决,许多新兵刚刚被征招,战斗经验匮乏,军队内部矛盾重重,军心涣散,没有可靠成熟的战法装备、技术问题频出,而这些问题又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中进一步得到证明。由此看来,如果一定要对苏联发起战争,此时的确是一个绝佳的时机。多点论证下来,希特勒会做出如此决定,便也不再奇怪了。

说完了战争的起因,我们再来谈一谈苏德双方战前的部署。在希特勒的号召下,德国开始新一轮的扩军,大量部队开始从西线向东线转移,战前修建的横跨全国的铁路网开始发挥作用,德军得以快速且源源不断地奔赴前线。两地及仆从国的军工厂开始为德军服务。三号、四号坦克的产能逐渐跟上,一号、二号逐渐被淘汰。气冷式通用机枪 MG34 更为广泛的列装到德军班组之中,使德军的装甲与单兵火力进一步提升。

情报方面,德军清楚百万部队的集结不可能避过所有人的眼线,便四处释放烟雾弹,干扰苏联情报部门的视线。很早之前,隐藏在日本的王牌间谍佐尔格就传来了德国将于1941年5月下旬进攻苏联的消息。然而,由于巴尔干战事,德军进攻苏联的计划被一再推迟,使真情报变成了假情报,许多可靠的情报员可信度因此降低。

尤其在临战前,苏联情报部门面临的问题不是情报太少,而是太多。随着德军入侵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收到的情报也越来越庞杂,真正重要的情报被淹没在海量无用情报之中,使苏联情报部门无从下手。而这也影响到了斯大林的决策,斯大林十分清楚苏军没有做好准备来应对德军的狂风骤雨。情报的不确定,又使得斯大林无法草率地下总动员的命令。同时,他也担心苏军的总动员会激怒希特勒或为他提供战争借口,并只好尽量向德国示好,以试图推迟可能到来的战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苏联对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试探,但希特勒已经下定决心入侵苏联。因此德国一转先前态度,对苏联的外交召回一拖再拖。斯大林意识到再拖下去,苏联的处境会越来越危险,便决心做最后一搏。

在苏德战役爆发前一周,苏联官方媒体塔斯社公开发表声明,否认苏德之间存在冲突和战争即将来临的传闻。塔斯社称,苏联在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也如此,相反的说法完全是谎言和挑拨,声明否认德国向苏联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是暗示说如果有这样的事可以进行谈判。这份声明既表明了苏联的态度,也给了希特勒台阶下,同时还表达了谈判的请求,可谓是一箭三雕。如果希特勒真的没有入侵苏联的打算,或者只是打算从苏联获取一些利益,他完全可以踩着这个台阶下来答应苏联的谈判请求。

然而,德国对此不置可否,希特勒有进攻苏联的需求,而他要得也不是苏联的部分利益,希特勒想要的是整个苏联。没有等到德国的回应,斯大林便指示苏军开始部分动员。散落于苏联中部的苏军开始向前线进发,两位运筹帷幄的棋手终于来到了属于他们的棋局之前,而他们将要落下的,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沉重的一段岁月。为了确保一战成功,希特勒不仅最大限度动用了德国所有可动的资源,还大量征招了仆从国与占领地的人力。

截至1941年6月22日开战前,德国在苏德边境集结了3个集团军群,共190个大型满编师,合计550万人,其中德国军队占380万人,为毕其功于一役,充分发挥闪电战法的优势,德军整编了全部装甲部队,重新部署了4个灵活编制的装甲集群。

第一装甲集群由克莱斯特指挥,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第二、三装甲集群分别由古德里安与霍特指挥;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第四装甲集群由霍普纳指挥,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装甲集群没有固定的编制,调动整编方便,目的就是在受损后能够以最快速度得到补充并继续前进,是德军闪电战术发展的标志性产物之一。

而德军第一阶段的大规模进攻也将围绕着这4个装甲集群展开,在德军的计划中,北方集团军群将从东普鲁士启发,沿波罗的海方向行进,在攻占里加后,以一场钳形攻势,包围并歼灭苏军。波罗的海地区主力随后突进至列宁格勒,与芬兰方面军一同包围并攻占列宁格勒,使波罗的海成为轴心国的内海。

南方集团军群将从东波兰与罗马尼亚出发,以乌克兰首辅、基辅为目标,包围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基本歼灭苏联部署在乌克兰的部队后攻占基辅,为后续对顿河的突破与克里米亚半岛的进攻奠定基础。

中央集团军权的任务最为艰巨,需要突破中部苏军在白俄罗斯地区部署的防御,打穿斯大林防线,必攻占明斯克,拿下莫斯科、乔德堡、斯莫伦斯克,并最终攻克莫斯科这颗苏联的心脏。如果这些计划得以达成,德军将在短暂休整后发动第二阶段的战略攻势,德军将在原有占领地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一直打到伏尔加河为止。

如此,德国便控制了相对富庶的东欧地区。德国空军也将具备将火力投射至乌拉尔山脉的能力,再向东则是极北之地西伯利亚,即使有残余的苏军逃到那里,也不会再具备反击的能力。到那时,苏联的人口、资源、工业都损失殆尽,德国对于东欧的统治便会成为一个既定事实。

那么,为了抵御德军的进攻,使这种悲惨的情况不要发生,苏军的战前准备又如何?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军在战争前期表现差劲的一大原因就是准备不足,与德军的临战状态相比,苏军的准备甚至都不能仅仅用差劲来形容。由于之前的原因,苏联一直没有进行彻底的全面动员,苏军并没有进入战时状态。因此,战前苏军在苏德前线实际上只保持了常备兵力。大量苏军分布于白俄罗斯甚至更远的地区,而集结在前线的部队准备得也十分不充分。虽然从纸面数据看来,苏军在前线同样集结了一批70个师的兵力,但这些部队普遍只有6000- 8000人,个别新组建的师甚至4000人,这使得苏德前线的兵力比超过了 2: 1,德军具有完全的兵力优势。

对于这个问题,苏军高层如铁木辛哥元帅和朱可夫大将都曾向国防委员会提出,要求征召预备役人员来补充边境军区的兵力。这一建议起初被国防委员会驳回,理由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担心此举可能会挑起苏联与德国的战争。但随着1941年3月苏德局势的复杂化,苏联国防委员会同意征招50万预备役官兵用于补充兵力,并在之后追加征招30万预备役人员补充到边境军区,总计达到80万预备役人员。如果这道命令能够顺利实施,毫无疑问,苏军在边境区域的兵力状况将得到大幅度改观。

然而,兵力的征召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且由于局势不明,苏军也不敢完全放开征召力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预备役人员在战争爆发时根本没有抵达边境军区。边境军区的兵力问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缓解。而很多战时紧急开赴边境区域的预备役人员又很快遇上了进攻飞速的德军,在没有兵力集结与装备补充的情况下就仓促接敌,结果不言而喻,这也是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1941年6月22日清晨,德军飞机的轰鸣声在东欧上空准时响起,他们迎着升起的朝阳飞去,出生的霞光在墨绿色的机身上引不出一丝痕迹。此时,苏联各地的民众刚刚起床,许多人开始准备新一天的生活。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将在今日改变,当第一抹阳光照在克林姆林宫之上时,德军轰炸机的舱门也终于缓缓打开。随着一颗颗炸弹的落下,人类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页终将被揭开,二次大战中最引人注目的苏德战场由此展开。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