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胜利后,立刻撤军。在撤军过程中,突然有一个连长带着200多士兵突然投降了越南,而这个连所在的50军,也在后来的“百万大裁军”中被裁掉。50军本来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部队”,最终却是这样的命运,这是怎么回事呢?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在军队中享有“英雄部队”称号的50军当仁不让地参与了这场战争。
(资料图)
当时50军第148师和第149师,虽然是第二批奔赴前线的部队,但他们在战场上捷报频传,获得的军功更是不亚于先前投入战场的部队。这也让即将调往前线参战的第150师热血沸腾,盼望也能上战场立军功。
在开拔前线前,第150师由乙种师编为甲种师。由于队伍从原来的6千人扩充到1.1万,一些表现优秀的老兵因此获得晋升,成为了连长或者排长,比如冯增敏就成为了第448团2营8连连长。
然而就在冯增敏和战友们辗转抵达广西边境时,却得知我军已经准备撤军了。
原来,我军的这一次作战只是自卫反击,给越南一次惩戒。在自卫反击战中。比起我军训练有素的战斗力,越南军队根本不是对手,既然这场战争的目的只是震慑越南,所以在达到目的后,中国就下令撤军。撤军的时间则被定为3月5日至3月15日。
也就是说,第150师赶到前线的时候,战争已经准备收尾。这让第150师的将士们颇为不服,于是他们要求一定要给他们下任务。毕竟来都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回啊。
第150师将士的想法,得到了50军军部的支持,最终在50军军部的再三请求下,第150师得到了“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这让他们十分高兴,觉得总算没有白来一场。
其实,第150师比起148师和149师还是有很大的区别。148师和149师是正规的野战部队,而150师是抗美援朝结束后,新成立的一个师,里面多是新兵。再加上又是和平年代,所以第150师主要从事劳动生产,每天的训练内容也都是养猪、做饭、修路等,他们根本没有机会摸枪,更不要提战斗经验了。
比如冯增敏,他虽然当了连长,但他在这之前并没摸过枪,而像他这样的干部还有不少,因此第150师的战斗能力参差不齐,一旦在路上和越军发生摩擦,肯定会吃大亏。
经过50军军部研究,最后给第150师派驻了一个由两名副军长和一名军副政委组成的军部小组,并把第150师的总指挥权交给了他们。
在主力部队开始回撤时,第150师从广西水口关开始向越南方向前进,而冯增敏所在的第148团,则作为前锋部队向高平地区进发。他们的任务是清剿越南残军、查找我军失散人员及烈士遗体。
两天后,第148团抵达高平,准备沿着公路继续西进至打沙、朗登地区。就在第448团走到班英地区时,军部小组考虑到离军队撤离时间只剩下5天了,所以又对第448团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并要求他们于3月14日前撤回我国境内。
这时,第448团究竟该怎么撤退?师部和军部小组产生了分歧。按军部小组的意见,应该从班英以北的山区小路兵分几路回撤。军部小组的理由是从山区小路走,一方面可以清剿更多敌匪残军,另一方面也能让第448团获得更多实战锻炼。
但第150师师部认为,第448团新兵居多,再加上山区小路,山多林密,地形复杂,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谁也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意外,所以应该沿公路返回。
由于争执不下,师部和军部小组向上级作了汇报,请上级定夺。上级下达指示,同意按师部的建议执行。
遗憾的是,第150师的电报小组因工作失误,没有及时翻译就销毁了上级发来的电报,导致第448团没能及时接到电报,于是他们听从了军部小组的命令。
3月12日,第448团让2营作开路先锋,其他营则分散前进。然而在2营走到天丰岭地区时,却遭到了越军的伏击战。
2营的营长由于才晋升不久,根本不懂怎么指挥作战,所以当四面响起枪炮声后,他手忙脚乱,立刻向第150师发出求救信号。
本来师长是打算把师部其他部队全部调过去增援,但军部小组认为,2营遇到的只是小股敌人,完全可以自行脱困,所以没有答应2营的请求。
确实,2营当时遇到的敌军并不多。正由于这个原因,对方也只是打了一阵乱枪,没有和他们硬碰硬,但一直远远地尾随着他们。
行走了一天一夜,2营在走到一处山谷时,接到了师部“就地休息”的命令,于是大家就地休整。由于缺乏作战经验,他们只派了4个人在周围站岗放哨,并没有抢占制高点。
就在2营休整的时候,敌军的增援部队马不停蹄赶了过来。当山谷里响起阵阵枪声时,2营的官兵才惊慌失措地拿起枪来抵抗。可是敌军已经包围了山谷,他们居高临下射击。这样一来,2营的官兵就成了待宰羔羊,在密集的枪林弹雨中,2营官兵死伤无数,剩下不多的战士也只能隐藏到山谷两侧树丛后,躲避密集的炮火。
次日凌晨,只剩下两百多人的2营,再次向师部请求支援。当时师部想派大部队去营救2营,但军部小组却认为马上就到撤军最后时限,这时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势必会让中国军队在国际上受到诟病,所以他们否决了师部的建议。最终,军部只是派了付培德参谋长带领1连和8连前去营救。
1连和8连才走到离2 营不远的地方,就遭到了敌军的伏击,很快两个连就被打散了。眼看着不是敌军的对手,8连连长冯增敏赶紧带着8连撤到山林中。
本来,冯增敏还想利用山高林密,和敌军打游击战,但他忘了敌军比他更熟悉地形。尽管如此,冯增敏还是率领8连顽强地坚持了3天,直到打光最后一发子弹。
此时已经是3月17日,我军按计划也都早已撤回了边境。眼看着敌军步步逼近,8连危在旦夕。这时候,已经丧失斗志的冯增敏,决定带着8连将士投降敌军。
想要说服大家投降,也并不容易。当时许多人坚持和敌人同归于尽。但在冯增敏的劝说下,他们终于改口表示尊重大家的意见,最后有202名官兵,都选择跟随冯增敏投降。
但也有例外,比如副连长王立新就坚决反对。最终,他带着43名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继续突围,并宣誓宁死不降。
然而王立新很快就身负重伤,最后他引燃了炮弹和冲向他的敌兵同归于尽。那场惨烈的战斗结束后,除了2名重伤战士幸存了下来外,其他人全部壮烈牺牲。军委听说了王立新的英雄事迹后,给他记了一等功。
而冯增敏带着202名官兵投降的消息,也很快传回国内,一时举国哗然。不少人对他的行径怒不可遏,骂他是“卖国贼”,把中国解放军的形象都丢光了。
军委对此事高度重视,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对两名副军长做了撤职处理,而副政委也受到了警告处分。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威风无比的50军,因为冯增敏的投降,名声一落千丈。
1979年5月,在国际红十字会的斡旋下,中越两国经过谈判,最终达成交换战俘的协定,这才让冯增敏和8连被俘官兵重新回到了国内。
军事法庭很快对冯增敏做出了“十年有期徒刑”的判决。对于这个惩罚,冯增敏表示没有异议。
后来,有人问他为何会投降?冯增敏长吁短叹地表示,他也知道作为军人,向敌人投降是莫大的耻辱,但当时弹尽粮绝,又没有部队增援,再说8连都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我怎么忍心看着他们死在我的面前呢?
话说得好像有几分道理,但作为军人的冯增敏,却给50军将士留下了难以平复的羞辱。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50军第一个遭到裁撤。既然50军已经不存在了,第150师当然也没有了,而448团从此也从军队序列号中消失。
至于冯增敏,由于一生都活在耻辱的阴影中,过得并不好。当然,这也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