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资料图】
【译】
南阳宗承,与曹操是同时代人,却很瞧不上曹操的为人,不与他结交。等到曹操做了司空,总揽朝政,淡定徐缓地问宗承:“可以与我结交了吗?”宗承回答:“我的松柏之志还在。”宗承于是因为忤逆曹操的旨意而被冷落,官位与德行不匹配。曹丕与曹植两兄弟每次登门拜访宗承,都各自跪拜于坐榻边,他就是受到这样的礼遇。
【笔记】
宗承,字世林,安阳安众人,《后汉书》和《三国志》皆无传,刘注引《楚国先贤传》曰:
宗承字世林,南阳安众人。父资,有美誉。承少而修德雅正,确然不群,征聘不就,闻德而至者如林。魏武弱冠,屡造其门,值客猥积*,不能得言。乃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不纳。帝后为司空,辅汉朝,乃谓承曰:“卿昔不顾吾,今可以为交未?”承曰:“松柏之志犹存。”帝不说,以其名贤,犹敬礼之。敕文帝修子弟礼,就家拜汉中太守。武帝平冀州,从至邺,陈群等皆为之拜。帝犹以旧情介意,薄其位而优其礼,就家访以朝政,居宾客之右。文帝征为直谏大夫。明帝欲引以为相,以老固辞。
与《世说》本条内容相似而略详细。
说宗承年少时即有美誉,朝廷征召他入仕也不去,慕名而来拜访他的人很多。曹操二十岁刚成年的时候也屡次登门,宾客很多,说不上话。于是他等着宗承一起床,就前去相邀,捉着宗承的手请求结交(这像是曹操会干的事),被宗承拒绝了。后来曹操做了司空,掌控朝政,对宗承说:“当年你不理我,现在可以结交了吧?”宗承说:“我的犹如松柏般坚韧不移的志气还在。”曹操不高兴,但因为宗承贤名在外,依然对他礼遇。叫曹丕拜宗承为师,让他在家就任汉中太守。后来曹操平定冀州,迁居邺城,大家都对他行叩拜之礼。曹操仍因为过去的事对宗承心怀芥蒂,给他低等的官职和高级的礼遇(位不配德),去他家里讨教政事,处宾客上位。曹丕征召宗承做了直谏大夫,曹叡想要他做丞相,以年老为由谢绝了。
对于宗承在文帝朝为官,余嘉锡说:
宗承少而薄操之为人,老乃食丕之禄,不愿为汉司空之友,顾甘为魏皇帝之臣。魏、臣人所谓方正者,大抵如此。东汉节义之风,其存焉者盖寡矣。
又据《晋书·王述传》,太和二年,王述以年老上疏请求辞官曰:
臣曾祖父魏司空昶白牋于文皇帝曰:“昔与南阳宗世林共为东宫官属。世林少得好名,州里瞻敬。及其年老,汲汲自励,恐见废弃,时人咸共笑之。若天假其寿,致仕之年,不为此公婆娑之事。”
这二人对宗承都颇有微辞。我想,王述可能只是为自己致仕编个理由,余嘉锡的嘲讽则或许与他身处的时代相关。因为我并不能赞同他们的观点。
首先,不喜欢曹操和做他儿子们的老师这两件事并不矛盾。因为上一代的恩怨而迁怒于下一代不是向来为人所不齿的吗?而且,宗承不喜欢曹操,可能真的只是不喜欢他的为人,不一定是要忠于汉室。毕竟曹操初次拜访他时才值弱冠,应该还看不出有什么篡汉的能力和企图吧?孩子是未经涂抹的画布,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当曹操已经大权在握,他的儿子成长为什么样子的人,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既然曹操愿意让宗承亲身教导,他又为什么要拒绝呢?这里说的国家,不应只是某个姓氏的专政政权,而是指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所以,“不为汉司空之友,甘为魏皇帝之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更何况是自己教导出来的皇帝。
再来为曹操想一想,当飞黄腾达之后,过去瞧不上自己的人都上赶着来巴结和过去瞧不上自己的人现在依然瞧不上,这两种情况不知道究竟是哪种更让人不开心呢?
又,裴注《三国志·荀攸传》引《汉末名士録》曰:
(袁术)后与南阳宗承会于阙下,术发怒曰 :“何伯求,凶德也,吾当杀之。”承曰:“何生英俊之士,足下善遇之,使延令名于天下。”术乃止。
宗承是懂得保身之道的。
刘注中“值客猥积”的“猥”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和用法包括:
1、盛、众多,如“猥众”。
2、堆积,如这里的“猥积”。
3、庞杂,如“猥杂”。
4、卑下、鄙陋;5、随便、苟且,这两个意思接近现在的常用意。
6、谦词。(由卑下引申而来的用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