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高申
白塔庵塔,在民间传说中一直与朱允炆有关。
燕王朱棣夺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之后,朱允炆便不知所踪,这似乎成为有明一代的最大谜案了。据说,当年郑和下西洋,便有查访朱允炆行踪的目的。除了郑和之外,受命寻找朱允炆行踪时间甚久的,还有胡濙。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派胡濙带着御制的诏书,以寻访“仙人”张邋遢的名义,走遍天下州郡,暗里就是要查找朱允炆的下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朱允炆画像
还有一种说法,即姚广孝将朱允炆弄到了北京,且生活在朱棣的眼皮底下。据传,朱允炆当时的身份也是个和尚,他的寿数不算短,至少活过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直到正统朝才圆寂。待他死后,其遗骨被安置在某座舍利塔中。而这座塔,有些人推测是位于西三环紫竹桥东南侧的白塔庵塔。当然,更多人认为,白塔庵塔即便与朱允炆有关,亦不过是建文帝的衣冠冢罢了。如今,在中国画院管辖区域内的白塔庵塔,以其造型独特的藏传佛教式样,吸引着相当一批文物爱好者的目光。
白塔庵 摄影:高申
白塔与天下大师墓
如今的白塔庵塔,高约25米,为覆钵式塔。塔基是单层须弥座,座上为六层雕刻而成的仰莲,塔身四面均有佛龛(眼光门),十三天由环形石料垒筑成。塔身为青砖所砌,塔刹部位安置着两吨重的铜制华盖和宝瓶。
白塔庵塔上雕刻的佛像 摄影:高申
除了白塔庵塔以外,与朱允炆的最终归宿之谜有关者,还有所谓的“天下大师墓”。何为“天下大师”?依照坊间的说法,此“大师”或许就是朱允炆。当然,将二者关联在一起的,始于明代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一些民间传说。在《帝京景物略》中,便有这样的记载:“(景泰陵)又北二里,一丘一碑,碑曰天下大师之墓。仁和郎瑛曰:建文君墓也。通纪称建文自滇还京,迎入南内,号曰老佛,卒葬西山。”根据这段文字,或许可以推知,位于埋葬景泰帝的金山口不远处,便是“天下大师墓”了。对于《帝京景物略》一书,我始终将其作为北京地区的民间传闻野史笔记来对待。关于其转述的建文帝下落,我基本不敢太过认同。
白塔庵塔 摄影:高申
当然,《帝京景物略》的记载也并非孤证。明代文人杨士聪的《玉堂荟记》中,也曾这样写道:“建文帝葬处,距景帝陵不远,石碑题曰:‘天下大法师之墓’。”这两部作品中言之凿凿地指出“天下大师墓”乃是朱允炆之墓且在大西山地区,到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首先提出朱允炆“寿终葬西山”的,是一部来历不明的伪史书《致身录》。在这部书中,言说大师之墓为“不封不树”。及至另一部伪书《革除编年》问世时,书中又出现了“树碑曰:天下大法师之墓”的字样。待到明末之际,西山的所谓“天下大师墓”便是朱允炆坟冢的结论,几乎要被坐实。
种种迷雾难有答案
其实,在晚明时期已有人怀疑所谓“天下大师墓”的真实一面。明末清初文人孙承泽、王崇简还对此进行了实地考察。据孙承泽《天府广记》记载,宛平人王崇简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间在金山口一带寻找传闻中的“天下大师墓”。据说,他策杖走了远近十几里,却未找到任何线索,最后,他来到黑龙潭前的一片平坦土地。就在这里,他发现一石碣,上面镌着“大内迁出二棺之记”,旁边镌着宛平县令的名字,但没有立碑年月,也没有封土。据孙承泽的进一步考证,这自大内迁出的两具无名棺木中,盛殓的应该是嘉靖年间死于壬寅宫变的曹端妃和王宁嫔。若此事当实,所谓“天下大师墓”的真相就大白于天下了。
既然“天下大师墓”里埋葬的并不是朱允炆,那么“天下大师”又是何人?难不成就是那二位被凌迟而死的嘉靖帝妃嫔么?待我查阅史料后,发现事实并不如此。
位于金山口以西至三家店的小西山一线,在元代曾是西域番僧的聚葬地。而这些西域番僧的墓碑上,往往题刻着元朝授予的“司空”“司徒”或“帝师”“国师”的封号,或题“天下大师”或“天下大法师”等亦不足为奇。若此说法成立,“天下大师墓”不过是元代番僧的墓葬罢了。
待到民国时代,在颐和园后侧的红山口尚留有“前明天下大师之墓”的石碑。然根据史学家顾颉刚的判断,这应是清朝的好事者所为。《北平旅行指南》将“天下大师墓”单列一条,其目的大概是为着丰富北平旅行地内容。“在八里庄东门外以北,相传系建文帝埋骨处。”然有点儿令我疑惑者,是天下大师墓的位置似乎发生了改变。就在“天下大师墓”的这条内容中,“旅行指南”作者居然毫无过渡地加入了这样一段话:“皇姑庵系崇祯公主出家之所。顺治时,清帝令与元配某结婚,未逾年而卒。闻寺藏有公主檀香像。”
皇姑庵在哪里?若以大的方位来看,它应与“天下大师墓”紧邻,且在西八里庄东侧偏北。由此推知,这里所谓的“皇姑庵”,绝不是指名声遐迩的皇姑寺。崇祯帝的那位准备出家的公主,乃是其大女儿长平公主朱媺娖。长平公主出家未遂,旋即被顺治帝下旨嫁人,以示对明王室的照顾。婚后未久,长平公主便溘然离世。此皇姑庵早已无考,但它与“天下大师墓”似应位于西八里庄东北侧,即如今首都师范大学的附近。待我查阅老北京地图时,发觉真是巧得很,方才提及的白塔庵塔,正是位于首都师范大学的西三环东侧校区之北。难不成,“旅行指南”中所介绍的“天下大师墓”,就是刚才说到的白塔庵塔?
云南亦有帝僧之说
根据民间传闻,白塔庵塔也罢,“天下大师墓”也好,朱允炆最终归宿的前提,都是他出家当了和尚。而这个前提可靠么?我们从一些非官方的记载来看,朱允炆出家的可能性倒是蛮大的。根据最终成书于清初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于临终前,曾托付给朱允炆一个匣子,里面放有救命的计谋,以防止诸王谋害于他。待燕王朱棣带兵攻入南京城的时候,朱允炆命人找到那个匣子。打开以后,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匣子之内另有袈裟、帽鞋、剃刀,以及金子十锭。匣子内写有朱书:“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看罢这些,朱允炆一声叹息:“此乃天意也!”于是他就按照匣内的计划出逃,从此落发为僧,法名“应文”。朱棣进宫后,遍寻建文帝不见踪影,并且听说他可能去当了和尚,于是向全国发布了《僧道度牒疏》,把所有的僧人重新登记在册,以期得到建文帝的下落,可惜还是没有结果。而朱允炆当了和尚以后,开始云游四方,在祖国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留下了许多足迹。
到明英宗正统年间,贵州有和尚冒充朱允炆的事被传扬出来,朝廷立刻派人彻查。据说,此时的朱允炆早已步入耄耋之年,身体状态不佳,无心再去游荡,于是主动说出自己的身世。朝廷派曾经服侍过朱允炆的老太监吴亮前往辨认。朱允炆见到吴亮后便说:“汝非吴亮耶?”吴亮多留了一个心眼儿,就回答说:“非也。”朱允炆接着说:“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鹅,弃片肉于地,汝手执壶,据地狗话之,乃云非是耶?”吴亮听完这话,知道真是朱允炆,马上伏地恸哭。他知道朱允炆左趾有黑子,摩视之,持其踵,复哭不能仰视,退而自缢身亡,兴许是觉得没有脸面再见朱允炆。后来朱允炆以寿终,葬在西山,不封不树。
除此以外,还有一条来自云南的说法,似乎也在“印证”这一说法。在云南武定的狮子山,有一座正续禅寺。据民间传说,朱允炆就在这里出家。狮子山也因朱允炆的缘故,而被当地民众称作“西南第一山”。在正续禅寺大雄宝殿的楹柱上,刻着一副楹联。上联曰:“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信然皇觉旧”;下联道:“叔负侄,侄不负叔,八百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寺内另有惠帝祠阁,阁内彩塑三尊僧像。位于中间的一尊身披袈裟,背靠龙椅,据说正是朱允炆。除了楹联、塑像外,正续禅寺内还留存着与朱允炆有关的其他遗迹,比如“龙凤古柏”、“龙隐庵”、“月牙潭”、“礼斗阁”等。
至于朱允炆避难云南之事靠谱与否,在清代编撰的《明史》中,就曾这样写道:“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康熙年间修订的《武定府志》中也有如此记载:“建文帝,止于狮山正续寺数十年。”当然,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昔年建文帝的下落,只能是个千古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