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在危急关头,某某主角快马加鞭喊道“刀下留人”,手持假圣旨救人于水火,亦或者奸臣贼子假传圣旨害死忠臣,祸害百姓等等。
【资料图】
但文学作品毕竟更多是的是艺术加工,在真实的历史中,伪造圣旨真的可行吗?
咱们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在古代,圣旨并非电视剧里所呈现的只是一块不到一米的黄布。
古代的圣旨长宽很有讲究,一般而言,宽度一般在33厘米左右,长度的话每个朝代不同,但一般在2-5米。若想伪造圣旨,第一步就是精确直到每道圣旨的精确长度。
另外,圣旨的布料也很有讲究,全都是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材料可谓极其稀有珍贵,管理也很严格,平民百姓想搞到这种织品简直就是做梦。
每道圣旨的色彩也并非完全一样,颁的官员不同,所使用的的色彩也不同,一般和官员自身的官级相关。
以清朝为例,五品以下的官员皆为色彩单一的白绫,而五品以上的官员则为彩色的。
同时,圣旨的轴柄质地也跟官级有关,比如一般1品为玉轴,2品为黑犀牛角轴,3品为贴金轴,单单把这些材料收集起来,成本之高,操作之困难难以想象。
而就像文学作品里的那样,皇上草拟圣旨后交给太监再转交给大臣的过程都是虚构的!
其实圣旨的审查制度的严格程度超过你想象,从制作到宣读,至少要经过十几个工序,而且每一个工序都有负责人监督签字,责任到人。
一旦出现错误,那就是欺君之罪。
欺君之罪什么下场,大家应该心里有数吧。
最重要的是,古代的圣旨也有专属的防伪标志,就像人民币一样。
咱们都知道,传达圣旨的时候都有固定的开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每个字都是根据祥云图案绣上去的,位置独特,图案精美,里面还存在微小的调整以防伪。稍有改动,那就是假的。
而且圣旨两端都有两条巨龙,一般是银色的,圣旨还有丰富非祥云图案,单就这两个东西,没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造化,很容易就破绽重重。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说,既然伪造圣旨这么麻烦,我可不可以从宣读圣旨的那一步攻破。
收买宣读圣旨的太监或者直接胁迫,让他不按照圣旨的内容不就完了?
这种做法理论上确实可行,比如赵高,但这样做风险实在太大,毕竟赵高也是在拉李斯入伙,密谋好久之后才成功的。
后朝的皇帝为了防止宣读的太监曲解意思,往往会把这项任务交由更多的人,而不是委予一个太监,把伪造的风险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