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打仗的时候,士兵上战场之前,将军为什么不让他们吃饱饭呢
来源:腾讯网 | 2022-12-19 21:47:59

老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要吃饱了才有力气做事。

人们一般认为只有吃饱了喝足了才有力气做事,只有吃饱了,才能维持一天的人体所需的能量和消耗,才有精力去做事情。

古代还有句老话说,皇帝不差饿兵,但是真正的古代打仗之前,虽然不会让兵饿着,但也不会让当兵的吃饱。


【资料图】

我认为这正是古代将军的高明之处,更是来自实战和经验的结合。

一:吃饱的士兵不利于指挥

咱们都有这种经历,那就是吃饱饭之后容易犯困,注意力也不能很好的集中,古代士兵同样有这种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饭饱神虚,士兵如果吃的太饱,就会精神懈怠,曹操就曾经说过“譬如养鹰,饥则为用,饱则扬去”。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战场上战事瞬息万变,而突袭或被偷袭也是常有的事情。

试想如果士兵们一个个酒足饭饱之后,肯定是精神懈怠,老话说得好“饱暖思淫欲”。

这时候士兵们肯定会呼呼大睡,而做不到精神高度集中,警惕性很高的战备状态了。

如此看来,在大战前期让士兵吃饱喝足,无疑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二:吃饱之后剧烈运动对于肠胃不好

古代战场上,无论是要急行军还是近距离厮杀,士兵靠的是体力,靠的是大量的运动量,如果吃的太饱,大量运动就会让肠胃容易损伤。

人吃饱了饭,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肠胃消化系统不利于运动。现代科学证实,饭后半个小时以内肠道正在进行消化蠕动,如果这个时候从事剧烈运动,极容易对肠胃造成损伤。

所以古代士兵上战场时将却不能让他们吃饱饭,是很科学的。

三:古代打仗时粮食的短缺

在古代的时候,打仗就是打的粮草辎重,自古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行军打仗的理念。

而且古代粮食产量较低,调集兵粮,运送兵粮又比较困难,一旦粮草供给不上,或者是粮草被劫,那将面临不战而败的局面。

所以粮食是两军对垒的重中之重,因此每个军营分配的军粮都是限定的,分到士兵手里更是不会多的,所以从维持部队的正常运转也不会让士兵大吃大喝的。

四:提升士气

打仗的时候领兵统帅通常会在战前许诺,等到打胜仗回来。再宴请大家三天,这也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策略。

项羽非常有名的破釜沉舟,就是把所有的粮草和辎重都扔掉,让士兵知道如果打败了这一仗就没饭吃了,这样反而激励士兵去和对面拼命,去抢敌人的美酒美食。

五:士兵受伤之后的医疗问题

而最后一个原因呢,就是吃的太饱,关乎士兵们的性命。

战场上刀剑无眼,炮火无情,士兵们难免会受伤,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医治甚至手术。

如果士兵体内有大量食物的话,这是很致命的。

因为这些体内残留的食物残渣很容易滋生细菌,严重的话直接会导致手术的失败,造成士兵的生命安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动手术几个小时之前,医生不让患者吃任何东西的主要原因。

那如何解决士兵饿肚子的问题

但这问题又来了,上战场打仗,如果持续时间太长,肚子饿了怎么办呢?

一般都按照战前推算这次战斗持续时间长短,给士兵发配相应的干粮随身携带,每位士兵都配有足够的干粮。

各个时期、各诸侯国或各个地方给士兵配备的干粮是不一样的,有饭团、炒麦、炒豆、肉干等等。

历史上最有名的干粮是秦国的锅盔和游牧民族的肉干。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在当地群众习俗当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馒头作为战场上的干粮。

馒头解决了长期携带食物容易发霉变质的问题,让士兵能随时补充能量,保持精力充沛,这对后来的军队后勤保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馒头传入民间之后,在百姓当中也很快流行了起来。

当然,古代士兵上战场之前,将军也一般不会让他们完全空着肚子,通常会让士兵们吃个七分饱。

这样会让士兵既能保持相应体力,还能保持良好的战斗力,这就是古代将领的带兵之道,有的时候一场战役的胜败往往隐藏在这种细节之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