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网友私信或留言说,老泸州城其实是合江境内的神臂城,现在都还有当年的遗址,现在的泸州城并不是最初的泸州。
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来说明和探讨一下。神臂城作为宋元之际泸州抗击元兵攻击的屏障,泸州确实也一度因为战乱迁徙,但是那是历史的原因,如果以讹传讹的认为那才是真实的泸州,那可能就是有待商榷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笔者觉得历史是不用随意改写和臆想的,我试着拨开历史的迷雾和分清当年的脉络,一起来看看泸州到底是怎么在历史中演变的。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喜欢历史和文学及传统文化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泸州毋庸置疑是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那时候属梁州之域。
就是说还跟当时的汉中陕西相关联。
那么到了周代则属巴国辖地,巴国跟蜀国还是有区别的。
巴国在周朝当时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国家,子爵,国都为江州,即今重庆市江北区。始于西周时期,巴国与蜀国、楚国为世仇,被视为诸夏之一 。春秋中期一位巴王在征讨楚国的战争中俘虏了一名楚国女子而分裂出充国。战国时期疆域"其地东至鱼复(治今奉节),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其疆域之辽阔,概括了今重庆全境、湖北恩施、川东北部分地区。
张仪强烈要求秦惠文王攻下巴国未允,次年八月得到芈八子(后来的宣太后)支持,于前316年攻克全境得,同年,将巴国君臣掳往咸阳。
秦惠文王派张仪在江州筑城,设置巴郡,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
从这点来说,泸州基因里更多有巴人的血脉性情,跟蜀国的不一样。这就很好的说明为什么泸州比较豪爽耿直,具有血性,而不大看得起某城的性格了。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春,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包括江阳在内的大片土地。
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侯,这就是著名的江阳候国,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算是比较规模化的城市了,这可以算作最早的泸州城,而且就在今日的江阳区一代,所以你说老泸州怎么算,应从这里开始。
到了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
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西晋仍置江阳郡。
南朝刘宋、南齐置东江阳郡。梁武帝萧衍大同年间(535-546年)建置泸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
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
历史进入了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这是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5年。元属重庆路。因为这样才有了所谓老泸州城是神臂城的说法。
“神臂城”位于泸州市合江县焦滩乡老泸村的神臂山上,从江心船上向北望去,神臂山突兀拔地,险不可攀。四面悬崖峭壁,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加上用上等条石垒成的平均五米多高的城墙,除几道城门矮点外,连架云梯的地点也没有,更不要说攻城了,三面临江更是天然的三面护城河,东面虽然是陆地,但城墙高,而且筑有内墙和外墙,当时泸州知州曹致大认为,即使外墙被攻破,内墙还可以抵挡。
南门外还有人工护城河,城内有下水道通神臂门城外,城内还有一个暗道直通城外东南面,暗门只有极少数重要人物知道,现已无从查考,但史书上有暗门记载。
神臂城居高临下,四周动静看得一请二楚,东边与隔江相望的黄石坝,是一块临江平原,万一敌军占领了它,在城东也可以监视对方行动。除了城上防守外,江边设有多处水寨。
神臂城城址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周长3365米,约1平方公里范围。
长江三面环绕,四周悬崖峭壁,有如天神之巨臂猛势伸入长江,控制住蜿蜒而过的滔滔江面,民间仿照其自然地理形势,取名“神臂城”。
这里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泸州的龙透关也叫神臂关。
“神臂城”是著名的蒙宋战争遗址保护地。它在整个南宋历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是泸州人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之一。
当年南宋时期的宋元之战,是发生在泸州的一场著名和残酷的战争,宋元之战直接战场围绕长江岸线进行。
从今宜宾江安顺流而下至合江榕山,构筑的战线长达一百余里,在持续近35年的拉锯胶着争夺中,宋元国际战争的焦点是争夺神臂城的控制权。
所以当时有:城在泸州在,城亡泸州亡。神臂城不仅维系着泸州的安危,也维系着南宋王朝的存亡。
在当时,江山社稷系于一地。神臂城及其四川地区的防御体系,在军事上屏障了整个南宋王朝,在物资和人力上支撑着整个南宋王朝,因此它在中国军事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为抗击蒙军入侵,泸州城先后多次被迫搬迁。南宋淳佑三年(1243),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命知州曹致大把泸州城迁治神臂山上,依山筑城固守,形成四川防御体系的南部支撑点,一场壮烈的抗击蒙军侵略战就此正面展开了。
宋宝祐六年(1258),蒙古都元帅按敦进攻泸州,部将石抹按只率70艘战舰自岷江顺流而下击败宋军,但未攻破神臂城,双方呈胶着状态。
南宋景定二年(1261)初,潼川府路安抚副使兼知泸州刘整,遭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陷害,被定死罪。
刘整为求生,举城投降蒙军。蒙古授予刘整夔府中书省兼安抚使官职,仍驻节泸州。神臂城陷落,泸州为蒙古完全控制。
各位请注意为了抗击元军入侵,泸州城多次被迫搬迁,说明那个时候是战事需要,如果说神臂城当时搬迁过去,怎么也算是新建,所谓老是因为它是宋朝泸州城最后的一块屏障,泸州的生死存亡和南宋息息相关,也是当时每一个泸州人倾注了生命和鲜血的地方,所以这点上来说,它是泸州城最后一地也不为过。
从1243年神臂城建成,宋朝政府将泸州从江阳迁至神臂城。其后34年间,蒙宋双方反复厮杀,这座山城“五易其手”,直到1277年冬天,南宋小皇帝投降的第二年,元军才最后攻破了这座山城。
当时囚禁在燕京的宋丞相文天祥闻讯后,悲愤地写下了《泸州大将》诗篇:“西南失大将,带甲满天地,高人忧祸胎,感叹亦歔欷”。
《元史》中对神臂城记载达67次之多,超过因击毙蒙哥大汗名扬中外的钓鱼城。
民间因此有“天生的渝州(重庆),铁打的泸州”之说。
这种赞誉,其实饱含的是可歌可泣、悲壮无比的血泪泸州精神,是一段令人肃然起敬又荡气回环的历史往事。
今天再来回顾这段历史,已经无法感受当年的血雨腥风和硝烟弥漫,神臂城的城墙残垣,依旧在落日的余晖下,低声倾诉当年的悲壮,历史的天空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写这个并不是是要矫情,泸州城在哪里?而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想让泸州人知道自己的过去,不管多么艰难,经历多少风霜,泸州的先辈们都没有低下过高昂的头颅,这就是泸州精神,不屈不饶,敢于拼搏,敢于斗争,更敢于坚守,为故国家园,为子孙后代。
今天的泸州日新月异,没有战乱,没有纷争,但是我们泸州人更应该奋发图强,积极进取,时代的浪潮里继续去乘风破浪,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