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就是个读明史的,今天来聊聊明朝的路引制。
(相关资料图)
我在我的书里,为了说明这个路引制,曾做过这样一个假设。
假设元末那次大灾,朱重八没有投皇觉寺而来,直接流浪要饭行不行?
开始两天没啥事,离家远一点问题就来了,一队兵丁将他拦下。
“那小子干嘛的!”
“家乡大饥,家里人死光了,出来要点吃的...”
大兵伸手:路引呢?
重八愣了:什么路引?
大兵冷笑一声:路引都不知道,你要什么吃的。你已离开百里范围,没有路引就是私渡关津,杖责八十!
重八稀里糊涂被打了八十下屁股赶回村子,未几,卒。
为啥不能离开百里之外?另一种制度起作用了——路引制。
明朝年间有这样一项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叫“路引”。
政府在交通冲要处设巡检司,军民人等往来超出百里范围的须交验地方官准发的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要依律治罪。
按照《明会典》记载,凡是离开所属地100里就需要路引了,不然的话,士兵以逃兵论处,百姓以偷渡论处。
偷渡最轻也是杖八十,打完不死也残了。若军民出百里之外不给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渡关津论。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缘边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外出境者绞,守把之人,知而故纵者,同罪。失去盘 诘者,各减三等,罪止杖一百。
申请“路引”也很麻烦,先向本乡里甲申请,再呈报州县审核,核准之后发给“路引”,“路引”要注明姓名,年龄,住址,事项原因,起止地点还有返回期限。
这种“路引”制度是所有封建王朝的必然选择,只不过汉唐叫“符传”,“过所”,宋朝叫“凭由”,目的都是为了限制人身自由,把人束缚在土地上,稳定社会秩序,只不过换个名字叫法罢了。
因此,“路引”制度维系着封建王朝的稳定,是他们户籍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户籍管理则是一个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石。
又有人说了,我没有路引,可我家就在海边。陆地江河有卡口,我走海路,还不是想走多远就多远?
抱歉,你能想到的,老朱早想到了,海禁在等着你。
朱元璋早就宣布,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海盗勾结,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止老百姓私自出海。
在胡惟庸的罪名里,有一条就是“通倭叛国”,说明当时来自海上的威胁是存在的。当然这只是借口,明初的海防威胁远没到那么严重的地步。只是在朱元璋看来,海洋的利益不是必需的,而且会威胁自身统治。
老朱真正的意思,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打造一个可以自给自足、循环自生的小农经济王国。
路引制、海禁,包括里甲制、户籍制,它们都不是朱元璋的首创,但在老朱手里被重新设计和推行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穷乡僻壤到中央皇帝,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管理网,一切都在朝廷的管理控制之中。
朱元璋是一个十分推崇小农模式的人,即便是在当上皇帝后,他也依然希望自己国家的百姓能遵从这一观念。他希望民间老百姓生老病死都在他精心编织的这张网里进行,不要流窜到其他地方。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制度确实按照朱元璋的设想运作着,朝廷委派到民间的徭役、公差都能在里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效果也是出奇地好。
这代表朝廷能直接使用技术官员管理基层了,保证了皇权下乡,完全颠覆了大元时期那种乡村接近自治的模式。它还分化了基层势力,让这些力量互相制约,使其难以形成豪强集团。
然而这只是洪武年间的事,我们知道违反历史趋势的制度,是无法长期存在下去的。
写文不易,发文更不易,说不定哪天,号亦不保。